| | | | | | | | | |
全國土地流轉門戶網站
全國站 [切換城市]
土拍角逐正酣滬杭蘇首季成交逾千億,土地市場顯現升溫跡象。
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梳理,清明假期前最后一天——4月3日,全國共有南京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、杭州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、佛山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等6地開拍13宗土地,其中11宗溢價成交,平均溢價率42.61%,最高溢價率達76.92%。
房企拿地的意愿也較為強烈。某TOP10房企濟南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分公司營銷負責人陶智(化名)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:“今年公司仍計劃加大土儲。”
但多位專家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當下土地市場的“火苗”僅限于部分城市和部分優質地塊,只能用星星點點來形容,但絕沒有整體“燃”起來。
“縱觀一季度300城土地成交情況,土地成交重點仍在一二線城市,尤其是長三角區域城市如上海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、蘇州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、杭州。”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李建橋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。數據顯示,1-3月,上海、杭州、蘇州三地一季度土地出讓成交1362.3億元。
貝殼研究院新房分析師潘浩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提醒,近期走熱的主要是那些非常優質、而且不限價的地塊。
對于房企來說,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,將“有限的子彈”打向更具價值的地方成為它們的一致選擇。
“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現在的資金壓力很大。拿地要謹慎,爭取獲得更優質地塊。”某百強房企融資負責人王森(化名)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。
爭奪優質地塊
“這兩個月不好拿地。”某百強房企成都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分公司投資拓展部門內部人士徐升(化名)向時代周報記者直言。
3月26日,徐升曾參加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一宗住兼商地塊的出讓,這塊地最終由成都卓越城置業有限公司(卓越集團)競得,地塊成交總價為7.16億元,并且需要無償移交15%比例的統籌住房面積。
“爭奪很激烈。”徐升回憶道,該地塊起拍價為4.77億元,當日開拍后,多家房企舉牌,數十輪角逐后,拍至了最高限價,并進入競配建并無償移交統籌住房面積比例的環節。“最后成交樓面價是11254元/平方米,溢價率在50%。但如果簡單扣除15%的無償移交面積,實際樓面價達到了14068元/平方米,溢價率達85%。” 徐升說。
地塊屬性優質是受到熱捧的原因之一。資料顯示,該地塊位于天府新區高端低密度住宅區麓湖板塊,本身價值就較高。2019年7月,同區域曾出讓兩宗住兼商地塊,最后成交樓面價均超13000元/平方米,溢價率超54%。同時,該地塊區域發展也較為成熟——地塊與麓湖生態城僅一路之隔,距離成都地鐵1號線紅石公園站只有約400米的距離。
但土地供應不足則加劇了這種爭奪。
徐升說道:“疫情結束之后,成都2月14日重啟了土拍市場。但2月全月成都僅成交了13宗土地。而2019年全年,成都共計出讓土地298宗,平均每月大概25宗。也就是說,2月的土拍數量僅是去年平均水平的一半。”
目前各地土地出讓節奏仍未恢復。“3月成都一二級市場總計才成交14宗土地,其中還包括一些工業用地。”徐森直言。
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,受疫情影響,今年多地節后土地出讓計劃被打亂。上海就曾在1月28日一口氣發布25宗地塊延遲出讓通知。
而受疫情影響,各地土地出讓“變奏”明顯—以成都為例,根據中國土地市場網數據,自2020年以來,成都共計掛牌56宗土地,其中1月掛牌29宗土地,2月僅掛牌3宗土地,到了3月,土地掛牌節奏才逐漸恢復,而這個節奏也顯得有些“凌亂”。進入3月下半月,成都突然加快了土地掛牌節奏,接連掛出了20宗土地,占全月土地出讓數量的83%。
房企也在等待。“房企非常在乎年初的土地儲備。一般來說,我們都是年初補貨值,以實現當年的開工、銷售。”徐升說道,“今年受疫情影響、銷售受挫,房企的現金流確實也會受到影響。但受影響并不意味著房企完全沒錢。而且現金流也不是唯一因素,錢融來了不花只會更虧。”
城市競爭力凸顯
總體來看,受疫情影響,一季度土地市場的表現并不理想。
中指研究院數據,2020年1―3月,全國300城共計推出土地5613宗,同比減少9%;推出土地面積22133萬平方米,同比減少14%。在成交方面,300城共計成交土地4353宗,同比減少18%;成交面積17151萬平方米,同比減少23%。
分城市級別來看,下降幅度也都在10%以上—同據中指研究院數據,1―3月,一線城市共計成交土地面積683萬平方米,同比下降15%;二線城市共計成交土地面積6324萬平方米,同比下降29%;三線城市共計成交土地面積10143萬平方米,環比下跌19%。
但部分城市表現亮眼。李建橋指出:“一二線城市仍是房企拿地重點。同時長三角區域城市表現強勁,上海、蘇州、杭州三地多次出現在全國土地出讓金額TOP10和出讓面積TOP10席位中。從房企拿地情況來看,1―3月,長三角TOP10房企拿地總金額達834億元,位居五大城市群之首。”
城市競爭力是地市價值的支撐力。張波表示,今年部分城市的確加大了土地供應的力度,也存在通過土地出讓增加地方收入的動力。但地方主動性并不是土地市場表現的絕對影響因素,“城市本身的競爭力,包括經濟表現、規劃發展、人口流入等指標是一個城市土地價值的支撐力,脫離這個支撐力單看各地的推地動力并無意義。”
從這個維度來看,長三角的確實力雄厚。時代周報記者整理五大城市群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發現,2019年全年,長三角城市群四大省市(上海、浙江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、江蘇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、安徽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)共計創造生產總值23.73萬億元,居五大城市群之首,同時四省市年末常住總人口為23467.5萬人,同樣居首。在人口流入當面,截至2019年年末,四省市常住人口共計流入173.16萬人,僅次于廣東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省,且遙遙領先于京津冀、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。
目前,各地土地出讓節奏仍未完全恢復,預計后期會有所回補。張波判斷:“蘇州、紹興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在內的長三角,和廣州、東莞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在內的大灣區依然是房企布局的重點。”
另外,地市熱度也難再普遍性地“燃”起來,陶智認為:“今年土地巿場整體應該不會太激烈。一是后市不確定因素多,二是很多房企都缺錢。”
在房企“囊中羞澀”、拿地趨于謹慎的背景下,地方也在使出渾身解數、拿出優質地塊來爭取土地出讓成功。以北京( 農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業地) 為例,根據貝殼研究院《2020年Q1北京新房市場季報》,一季度北京住宅用地共計成交80萬平方米,同比下滑49%,但受“優質地塊”及“不限房價”地塊入市影響,一季度北京市住宅用地成交樓面價達37057元每平方米,創近三年新高。
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向時代周報記者判斷:核心的城市群、都市圈依舊是房企關注的焦點,未來這一趨勢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,土地市場的分化在疫情后也將表現得更為明顯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1 廣東地合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郵箱:admin@tdzyw.com 粵ICP備09158136號
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:B2-20180855 | 土地網 土地出租 土地轉讓 土地流轉 地合網